煲中藥和中藥沖劑的最大差別在於「濃度」、「加減藥味」,與其說是比較有療效,更正確的說法是療效比較快。
- 中藥飲片
- 中藥沖劑
中藥飲片是中草藥原料,經過人為加工炮製,根據中醫理論加熱,或加入醋、鹽等,以改變藥物氣味、歸經,而製成的藥物劑型。中藥沖劑其實是將已經煎過的中藥,隔去藥渣。中藥湯經霧化,黏附在定型劑上,並經乾燥而成中藥沖劑。
如果要說中藥和中成藥最大的差別,應該在於中藥「配伍」的靈活性了。中藥藥材數量多,不同的藥材加在一起,能夠產生交互協同作用。針對不同病症,配伍不同藥材的組合及藥量比例,以期達到最大療效。
同樣的理論拿煲中藥和中藥沖劑作比較,其立論基本上也是成立的。
中藥沖劑能夠以克數為單位去調配出適合每個人的配方,而對於一般病症來說,其實都已經具有相當療效。那為什麼有的醫師還要建議讓病患煲中藥呢?這兩者的差別在於「濃度」以及「加減藥味」的靈活度。
以濃度而言,因為中藥沖劑有比較明確的規範,所以在藥品的劑量上是固定的,不像用飲片可以視情況加重劑量,因此中藥沖劑在調劑就會比較受限。但煲中藥就沒有這種問題。因此在飲片的處方上並沒有藥味藥量限制,只須不超出藥典安全量及十八反十九畏的準則,開藥全憑醫師的個人經驗,這當然劑量愈高則濃度愈高。
以配伍的靈活度而言,飲片中藥可以隨病患的體質做出加減變化、使中藥更快速地發揮作用。例如感冒中藥沖劑「桑菊飲」,沖劑已有固定比例的桑葉、菊花、連翹、桔梗、杏仁、薄荷,如果病人熱象較明顯,則只可在「桑菊飲」的基礎上另加入單味菊花沖劑,變成「桑菊飲」加菊花了。
但是,如果病患素體胃寒,處方飲片會加入健脾胃的白術或白豆蒄。但是中藥沖劑已是經固定比例了,只能加但不能減,在這情況下醫師不能省去某些中藥以減低寒性,只可另加藥味以中和藥性。
任何事情都有其利弊,中藥沖劑有方便、容易攜帶,當然也就要接受其處方受限等缺點。至於何時應該使用飲片煲藥呢?應該以當時的病情狀況、時間及是否懂得煲藥為考累因素。如果時間容許,懂得煲藥及找到好的藥材,理應能準備到最好藥效及火喉的中藥。但若以上其中一個因素不受個人意願控制,則中藥沖劑不失為另一個好的選擇。當然,作為一間負責任的中醫診所,會為病人找到安全而有良好藥效的沖劑供應商。而另一方面,病人也可以與醫師商量,以決定飲片煲藥或中藥沖劑對病人較為合適,符合個人條件以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。
中藥飲片的煎煮方法
- 將中藥飲片倒入瓦煲或不銹鋼煲內,加入温水浸15分鐘,待浸透後將水倒去;
- 加入冷水,並用手輕按實藥材於煲底,水面高度至手背上一寸;
- 猛火煲至水滾,轉細火繼續煲,通常煎煮1小時。
煲中藥通常會用瓦煲或不銹鋼煲內,而避免銻煲,因藥物在加熱過程中,會釋放中藥有效成份,若這些成份若在銻煲中煎煮,則有機會與器皿產生化學反應,銻煲會釋出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。針對個別中藥會有不同的煎煮方法,例如常見先煎、後下及烊化。
- 先煎:將藥物先煮約30至45分鍾,然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煲1小時。因為有些藥物必須比一般藥材要煲更長時間才能釋出藥效。
- 後下:在其他藥物將煎煮完成前才加入,然後熄火焗1至2分鐘。因為後下藥材的有效成分通常都是揮發油,煎煮過久會喪失藥效。
- 烊化:針對阿膠、鹿角膠或龜板膠的煎煮方法。烊化是將擊碎的藥物隔水蒸溶,然後再倒進已煎煮好的中藥湯劑內的一種煎煮中藥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