頸痛可影響不同年齡層人士,尤其中老年人士。主要原因包括運動創傷、勞損及退化等。


頸椎生理解剖簡介
頸椎須承受頭部全部重量,一般成年人頭部淨重約4.5至5.0Kg。即頸椎承受人體總重量8%的負荷。
頸椎除承擔起頭部重量外,更負責協調頭部動作,幫助頭部感官器官眼、耳、口、鼻感受環境變化。頸部範圍由髗底至第一胸椎連接處,七塊頸椎骨組成:包括不典型頸椎(包括第一、二頸椎),典型頸椎(包括第三至七 頸椎)。頸部動作可以前屈、側屈、傾斜及旋轉。運動創傷、寒背姿勢、或肌肉勞損都可以引起頸痛。而頸部肌肉及頸椎關節的痛症又可以互為因果,並引起頸生理弧度的改變。

頸椎病
頸椎病為頸部不適的常見原因。一般而言,頸椎病可再細分為脊髓型、神經根型、頸型、交感神經型及混合型。各分型的頸椎病症狀並不相同。例如脊髓型頸椎病的成因是脊髓壓迫,症狀可見下肢神經麻痹、肌肉無力,或反射動作異常;神經根型頸椎病視乎受壓迫神經線節數而定,疼痛範圍可及肩胛、肩膀及上肢;頸型頸椎病肩頸可見肩頸痛及活動幅度減少,;交感神經型則涉及植物神經系統,可以影嚮內臟及部份分泌腺功能。頸椎病常見成因包括頸退化性關節炎、鉤椎關節功能紊亂、頸椎間盤突出等。
針灸、中醫及物理治療方法
- 姿勢建議
改變生活習慣,改善姿勢,避免肌肉關節勞損。
- 針灸治療
舒緩肌肉痙攣,止痛,促進軟組織修復。
- 拔罐治療
鬆解攣縮肌肉組纖,改善局部血液循環。
- 推拿手力治療
調整關節生理功能,幫助回復關節活動幅度。
- 中藥保健
中醫理論增强機體活力,平衡健康。
- 運動治療
改善關節活動幅度及肌肉的協調能力,增加關節的穩定性。
參考資料
Chiu TT, Leung AS. Neck pain in Hong KOng: a telephone survey on prevalence, consequences, and risk groups. Spine (Phila Pa 1976). 2006 Jul 15;31(16):E540-4.
Cohen SP. Epidemiology, diagnosis, and treatment of neck pain. Mayo Clin Proc. 2015 Feb;90(2):284-99.
Yuan QL, Guo TM, Liu L, et la.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neck pain and low back pain,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PLoS One. 2015 Feb 24;10(2):e0117146.
治療方法
一般而言,骨骼肌肉系統的非內科疾病可以分為急性期、亞急性期及慢性期。急性期以消炎止痛為主,亞急性期及慢性期的治療目的是消腫止痛,慢性期更講求回復生理活動幅度及功鍛練,以回復傷患前的活動能力及生活質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