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至五 - 11:00 - 20:00, 星期六 - 10:30 - 16:00

Change Language

談談拔罐

古中醫以動物角製成罐作治療工具,古埃及及希臘等文化起源地,亦被發現使用拔罐作治療器具。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,亦在其著作中記載,以拔罐抽取人體失衡而多餘的血液、痰液、或黑色或黃色膽液,以治療疾病。至今拔罐仍被廣泛使用於中醫臨床及日常保健中,究竟中醫是怎樣看待拔罐?拔罐起痧又所為何事?

中醫視拔罐為體表刺激治療手段。中醫理論着重臟腑、體表,以經脈、絡脈及皮部能循經交錯聯繫,氣血灌注流通以濡養四肢百骸,故所謂「肝受血而能視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攝。」

假若疾病和病邪亦可循皮膚、絡脈、經絡至臟腑由淺入深逐步發展,故體表可以為病患及病邪客駐之地,亦可為經絡或內臟病患時的外在反應點。外治直接治療皮膚瘡瘍腫痛,亦可以體表反應點治療肌肉筋骨及臟腑經絡疾病。故在中醫文獻《肘後備急方》及《外台秘方》中,分別記述以角法及竹罐作拔罐治療器具,治療局部及經絡內臟疾患。及至清朝時期更發展至陶製拔罐,並正式提出沿用至今的「火罐」一詞。

拔罐治療時患者於罐內皮膚拉緊,但拉力非以緊愈好;或拔罐後罐斑顏色,亦不是深色愈佳。進行拔罐,要注意控制治療條件,例如罐身厚薄、罐內溫度高低與負壓強弱、留罐時間長短及觀察病人體質和受罐位置情況等,這會決定皮膚拉扯感與罐印深淺。建議一般治療使用透明厚身玻璃罐,時間以10分鐘為宜,期間並觀察受罐處皮膚變化,若瞬間表現暗瘀罐斑或水泡,可縮短治療時間,避免皮膚有過激反應。

罐斑顏色會有異,在紅、紫,以稀疏點印或連連成片發紅,其分別具臨床意義。根據《刺法灸法學》所言,罐斑紫黑而暗,表示供血不足,經絡不有血瘀現象。罐斑紅艷,一般表示陰虛、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體質。罐斑紅而暗,表示有熱。若走罐后出現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,則提示此穴所對應臟腑存在病變。

故言拔罐操作便捷,療效顯著。若偶然自療鬆解肌肉筋膜,不失保健良方。但若自身疼痛過於頻繁發作,較根治方法仍是諮詢醫療人員,找尋疼痛復發本因。

原文刊登於香港經濟日報理療感悟, 2023年9月13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