頭痛是指頭或上頸部位置疼痛症狀。頭部疼痛可源於頭部除腦組織外的軟組織,可包括骨膜、筋膜、鼻竇、眼、耳,甚或腦膜及脊膜。

此外,動靜脈血管或三叉神經發炎,或受壓刺激,亦可產生頭痛。不同病況頭痛性質表現各異,可表現為刺痛、鈍痛、間竭性、持續疼痛、或随經期陣發疼痛。

頭痛常見原因
頭痛的原因可以分為兩類,原發性頭痛和繼發性頭痛。原發性頭痛是源於頭部疾患產生的痛症,包括張力性頭痛 (Tension Headache)、偏頭痛 (Migraine)、叢發性頭痛 (Cluster Headache)、三叉神經痛 (Trigeminal Neuralgia) ;繼發性頭痛是由身體其他疾病所引致的頭痛,例如高血壓等。
張力性頭痛為頭痛的主因,臨床90%的頭痛病症為張力性頭痛。病者通常可見前額側太陽穴位置疼痛,其主因為頭部肌肉攣縮所致,發作與情緒緊張有關,臨床可見病人合併焦慮症、使用過量止痛藥,或自訴長期壓力過大者。此外,病者亦應留意頸部亦可引致頸源性頭痛。
若疼痛伴隨血管搏動感覺, 則屬於血管性頭痛,這可繼而再分為偏頭痛及叢發性頭痛。臨床大部份血管性頭痛為偏頭痛,只有少量為叢發性頭痛,叢發性頭痛約佔所有頭痛病例的1%。偏頭痛患者中,60%人症狀會局限一側疼痛;病人會兼有噁心、怕光、怕嘈吵情況。偏頭痛多出現在25至55歲人士,受影響人數女性多於男性,頭痛嚴重程度與精神壓力有關。
若再細分偏頭痛,可分為普通型偏頭痛及典型偏頭痛。普通型偏頭痛者遠多於典型偏頭痛,頭痛者發作前會有先兆症狀,例如視覺障礙、半身肢體皮膚感覺異常或活動障礙。至於維持時間,普通型偏頭痛常長達4至12小時;典型偏頭痛則疼痛1小時以內緩解。發作密度方面,偏頭痛患者平均每月疼痛1.5次,其中10%患者每星期發作1次,高達15%的患者每月有15天有頭痛症狀。
叢發性頭痛疼痛程度最為劇烈,發作時可伴隨同側的眼結膜充血、流淚,同側鼻腔充血流涕、同側眼皮水腫、前額及臉部出汗,甚或瞳孔縮小、眼皮下垂。
中醫文獻早有論述頭痛症狀,例如 "真頭痛"、"腦痛"的名稱。《靈樞.厥病》:"真頭痛,頭痛甚。腦盡痛,手足寒至節,死不治。"中醫認為頭者,精明之府,髓海之所在,手足三陽經脈及督脈肝脈皆上會注於頭,故又稱為"清陽之府"、"諸陽之合"。凡五臟精華之血,六腑清陽之氣,皆上注於頭部。因此,外感六淫之氣,內傷七情,臟腑氣血失調都可引致頭痛。中醫頭痛診斷分辨頭痛位置,例如太陽頭痛見後枕痛,並下連於頸項;陽明頭痛多見於前額及眉棱;少陽頭痛症狀見頭側兩邊痛,可伸延至耳;厥陰見頭頂頭痛,甚至連於眼球後疼痛。
中醫治療頭痛會包括中藥及針灸穴位:
- 中藥處方按病因症狀而定,例如分型風寒、風熱、風濕、肝陽、肝火、氣虛、血虛、痰濁、陰虛、陽虚、血瘀頭痛,並依循頭痛位置決定受病經絡及用藥,例如後枕位屬太陽經,可加用葛根;前額痛為陽明經病,隨症加用白芷;耳旁為少陽經,可加用川芎。
- 中醫針灸審因論治,選取近遠端穴位,例如風證取風池,肝陽取率谷,氣血陰陽則使用對症穴位;遠端針灸取太沖、太溪、丘墟等。
針灸、中醫及物理治療方法
參考資料
Liu, S., Wang, Z., Su, Y., Qi, L., Yang, W., Fu, M., Jing, X., Wang, Y., & Ma, Q. (2021). 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–adrenal axis. Nature, 598(7882), 641–645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86-021-04001-4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