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至五 - 11:00 - 20:00, 星期六 - 10:30 - 16:00

Change Language

淺談莫頓神經瘤

聞瘤色變,但足趾莫頓神經瘤(Morton's Neuroma)即使歸類神經瘤類,病理並非源於神經綫組織病變,而是包圍神經綫的外膜內膜及血管等水腫增厚,及神經旁纖維化所致。故此,治療多傾向非手術形式處理,物理治療常視作一綫而有效的解決辦法。

莫頓神經瘤症狀可見足蹠部位,即足掌前端與足趾交界處疼痛,常見於足第三、四足趾間。每當足前掌觸地,患處如踩石春,痛苦難耐,每每足趾有電擊痺痛。

致病因素如穿窄頭鞋、高踭鞋,加諸長距步行或跑步,趾骨頭間加壓並摩擦,反覆刺激神經綫,致周邊或神經內膜增生變厚致病。足弓塌陷、足拇趾外翻等為高危因子,揭示足掌力學改變,減弱腳掌負荷能力;或固有雞眼及繭等問題,足前掌承重能力減弱,或負重過重,皆與莫頓神經瘤發病相關。

診斷以病人症狀及觸診為主,大多可於足趾頭關節處觸診到患處;或病久者西醫作磁力共振檢查,可發現並診斷足趾頭間神經瘤。另一方面,這亦有別於足趾軟組織急性炎症,痛處並無表徵紅、腫、熱等發炎症狀。雞眼及繭等即使痛處相似,但此兩者為腳掌受力處皮膚增生,可見皮膚角質增厚;而莫頓神經瘤或可伴足蹠皮膚有角質增厚,或無增生增厚。

病症處理思路多循發作期時消炎止痛為主,除醫生處方消炎止痛藥及止神經痛藥物外,物理治療超聲波或衝擊波等能紓緩症狀;慢性期針對足掌承重能力,運動例如小腿拉筋、足弓肌力訓練,或處方矯形鞋墊等。對於需久步或習慣跑步者,更應作步行跑姿檢查,考量姿勢或腰膝對足掌受力能力影響。

莫頓神經瘤發病多與下肢及足掌受力機制改變,或突如其來運動量大增有關。矯正足掌受力情況,改善下肢肌力,釐定合理運動量及增量,為此病症慢性期處理之不二法門。

原文刊登於香港經濟日報理療感悟, 2023年9月6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