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夾擊綜合症
不少經歴過肩痛的讀者,在網上搜尋資訊時最常看到五十肩,其次是肩夾擊綜合症等資訊。一般銀髮族肩痛患者,更容易誤認為自己患上五十肩。殊不知五十肩並非如想像中好發,要鑑別確認五十肩,是患肩任何方向活動皆劇痛並動作明顯生硬受限;而肩夾擊綜合症現實更為多見,症狀特徵舉手疼痛,但動作幅度較接近健康正常。
肩夾擊綜合症並非少見,其可再細分為外夾擊或內夾擊綜合症。外夾擊症狀見病人上舉上臂時表現痛楚,即手前屈或外展舉手時,在接近水平時肩前區域痛增,但繼續舉手時痛或減,肩活動幅度可算是正常。反觀內夾擊綜合症患者,手臂前舉幅度正常,沒有痛楚表現,但手臂外旋或水平外展時,即肩狀如拉弓準備投擲時,肩後外側處痛增。辨別時不難發現兩者痛點位置是不同。
探討成因方面,先要清楚內外夾擊綜合症中的「內、外」,其實是以肩關節囊作為定義界綫:內夾擊是肩關節囊內成因致病;外夾擊則病源於關節囊外原因。外夾擊綜合症常因包括肩峰骨形狀特殊,形狀扁平或鈎狀,至肩關節相鄰空間縮小,進而當肩活動時,肩峰下空間處摩擦滑囊或岡上肌肌腱等外周組織,若經年累月會引致勞損退化。
內夾擊綜合症多因重複肩拋擲動作,至肩與肩胛盂開合動作中,在肩後外側處壓迫夾住岡上肌、岡下肌肌腱致病。
肩胛異常位置或肩胛胸廓節律,皆可引致外或內夾擊綜合症。異常上臂相對於肩胛,或肩胛相對於胸廓,都可引致肩關節內異常動作及壓力,故此兩病治療亦要針對舉臂動作異常而訓練。
亦由於外夾擊綜合症可由於肩關節外骨結構異常,例如前述的肩峰外形過於平直,所以對於藥物或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反應不理想者,另應考慮手術治理。
原文刊登於香港經濟日報理療感悟, 2024年3月13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