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至五 - 11:00 - 20:00, 星期六 - 10:30 - 16:00

Change Language

針灸三叉神經痛

 

繼續談談三叉神經痛,但今次會從中醫角度出發,講一下針灸如何處理三叉神經痛。

三叉神經痛因疼痛發生於面部,屬中醫「面痛」範疇。中醫診斷邏輯要根據疼痛部位、性質、誘發原因及全身症狀,診斷因人、因時的病理狀態,亦即所謂「辨證論治」。故此,這是帶有「個體化」與形容「趨勢」的當刻身體狀況診斷。讀者可想像門診中有病人同為三叉神經痛,但一些人中醫證型屬外感風寒,有些人則為肝陽上亢;或同一人初時寒邪外侵,病況若纏擾,本因體虛戀邪,身體虛弱,故面痛難以完全康復。

三叉神經痛常見中醫病因可分外或內部原因:外因如暴露於戶外,屢受寒風、淋雨吹風或烈日暴曬,身受風寒或風熱外侵;或飲食偏食辛辣刺激性或情緒經常激動不受控,可分別致胃腸積熱或肝陽上亢;亦或阻礙身體氣血流通,鬱而滯瘀,皆可引致突發面痛。

外感邪氣症狀可見怕風吹,風吹頸背後尤覺肩背緊張頭痛;胃腸積熱陽明經熱,自覺口乾尤甚,體溫上升,口渴喜愛冷飲;肝陽上亢病者外觀尤其易發現唇乾目赤,主訴便秘頭脹;氣滯血瘀身刺痛,痛有定處,舌可見瘀點或舌下脈絡色暗並明顯。

中醫針灸穴位選擇,簡言可分為3個方面。局部面部方面,先賢多選四白與下關穴,取其為三支神經分支出途經;或面部按受病分支而施術,例如眼支取攢竹與陽白等,上頜支顴骨翏與迎香穴,下頜支選頰車與翳風等。至於遠端方面,四肢多採用合谷與內庭穴。

在辨證論治於體質病況方面,如前所述若為外感病邪,穴位治療多搭檔風池、外關等穴;胃腸積熱,多選二間穴位;肝陽上亢可選太冲穴;氣血不成瘀,可用血海、三陰交穴。針灸一般能達到良好迅速止痛作用,常規處理針灸一至兩個療程以鞏固療效。

建議生活習慣起居有常,五味均衡,時常廣步於庭,放鬆神經,對預防復發會有肯定幫助。

病症疼痛並不好受,針灸針刺能有效止痛及消除炎症。除各式治療外,患者生活及飲食,亦應起居有常,飲食均衡,以增強免疫及身體修復能力。

 

原文刊登於香港經濟日報理療感悟, 2024年6月12日